杭州余杭社科青年以志愿服务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5-08-16 03:12    点击次数:181


8月5日,由杭州余杭区社科联、衢州柯城区社科联组织,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开放大学、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的师生组成的社科志愿服务小队赴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开展“浙哲共富行·青年社科志愿惠民乡村”之“走好‘浙’里山海幸福路: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青年社科志愿服务行动,通过实地考察,为余东村进一步发展送去智力支持和实践服务。

在余东村,青年社科志愿服务团队深度调研着艺术乡建情况,实地走访考察了中国乡村美术馆、农民画研学中心、余东秀、九村十坊产品展销区等文化空间,详细了解“农民画+文创+美食+旅游”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活动现场。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

“余东村农民画以鲜艳色彩、乡土题材勾勒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可以想象得出‘白天拿锄头、晚上拿画笔’的生动场景,这些兼具生活气息与艺术张力的作品,不仅成为村民表达美好生活的载体,更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文化杠杆’。余东村更是为数不多精神共富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共富的典型案例。”领队吴乐珍说。

随后在中国乡村美术馆,一场座谈交流会召开,团队为乡村发展把脉问诊。余东村村委书记余晓勤坦言,“我们的农民画出了省,走进了北京,也走出了国门,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了,但一村一地的力量终究还是薄弱的。我们缺乏适合且专业的运营团队,缺乏产品、版权、品牌销售的能力,也缺乏接手农民画技法的下一代传承者。”不少村民代表提到,农民画目前在网上卖不动,包装设计也跟不上年轻人的审美。

为给余东村的“烦恼”破题,考察团队成员纷纷开启“头脑风暴”模式。项目负责人沈费伟认为,“一幅画改变了农民生活,也改变了余东村治理模式以及农民的地位。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借力高校进行系统性地史料挖掘、体系化地课程设计,以及通过创新乡村合伙人模式引进专业化的团队,构建起‘原乡人守土、归乡人创业、新乡人赋能’的多元发展格局,从‘卖画’转变为‘卖旅游’‘卖版权’‘卖文创’。”

座谈会现场。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徐爱华说道:“余东村的艺术IP已具雏形,下一步亟需做好农民画发展史与口述史的编撰,做好农民画技法的规范,做好农民画背后故事的生动讲述,同时借助AI等智能工具深化数字媒介传播,通过短视频扩大影响力。”

积极献计献策外,团队还通过赠书培训,用知识赋能乡村振兴。团队在前期了解到,余东村亟需短视频宣传的知识以及视频运营的培训。为此,余杭区社科联为余东村带来了《AI短视频制作》《DeepSeek超级助理》等30余册社科类书籍。此外还邀请浙江开放大学讲师常琨为村民开展短视频运营培训,从账号定位、内容策划到流量变现进行系统讲解。

此次调研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艺术乡建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经年累月积淀,更需要走专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余东村的案例为“千万工程”在新时代的深化拓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让青年社科志愿服务对“山海协作助推共同富裕”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下一步,服务队将持续关注余东村发展,进一步开展社科赋能未来乡村建设、提升治理效能、培养本土人才的有关探索。(骆红军)




Powered by 杏宇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